
花了點時間細細品味這部劇,從中思考了家庭和友誼的關係;父母之間的友誼、孩子之間的友誼以及每個家庭不同面向的困境,有歡樂也有傷感,藉由講述面臨高考的三個家庭將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縮影呈現出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小歡喜其實也不過如此而已。
在中國,一家一孩子是政策所致,一家三口爸媽的所有期望也就全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全部的關愛、寵愛、照料都壓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辛苦父母更是辛苦,尤其是高三即將面臨人生轉捩點的學生,每天光課業壓力便是喘不過氣,回家若又得面對爸媽的希望與期待,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卻反倒成了委屈自己,劇中的英子最令我感同身受,她一方面的想逃離媽媽給她的人生規劃;一方面又特別心軟,不願意看媽媽因為自己而失望,這種找不到平衡的感覺特別難受,浩瀚無邊的宇宙是她唯一的壓力出口,高考越逼近,她與媽媽的關係越是緊張,幾次抗爭最終都無法說服父母更無法獲得她想要的支持,劇中僅十七歲的英子自己也很清楚,她和她媽的關係就像塑料姊妹花,一碰即碎…
果然,對別人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即使是自己的媽媽皆是如此,我不像英子這麼乖這麼替人著想,有時我都覺得自己太自私了,但「能追夢的人都是自私的」這句話實在是太中肯了,若我以一個觀眾的旁觀角度看英子家,論對錯,兩人都心軟、兩人都太愛對方,只不過是方法上出了問題,英子媽既傲慢又自以為,她以為幫英子完整的規劃了美好的人生,英子就能夠幸福快樂?她以為只要上了清華、北大第一志願,英子的未來就是前途光明?她以為她為英子的付出是用這些美好成績單就能換的回報的?我有時候真的特別不懂,為什麼教育者本身校譽自己的孩子都這麼壓迫呢?是因為他們本身也是這麼成長的嗎?
反觀方一凡一家就歡樂多了,方圓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跟我媽一個樣,開明、好溝通、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並且尊重又支持,平時也稱不上是放養,但理性與孩子討論規畫人生道路這點是極少數家長才能真正做到的,童文潔雖然對方一凡也相當嚴厲,但卻不會給予情緒勒索讓孩子受不了,懂得自我反省並改進這一點是在文潔身上最大的優點,英子媽反倒是永遠想不明白這一點道理,不理智的胡思亂想還強加給家人,離婚原因劇裡沒準確表明,卻也都有跡可循。另外,每每看到文潔情緒激動的大罵大哭胡亂嚷嚷,我就覺得特別搞笑,也就明白了方圓為何每次都在一旁偷笑,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媽媽呢!
至於陽陽一家,雖然多年未見難免有些尷尬,但雙方都做出適當的退讓和理解,使家庭氣氛漸漸融洽,陽陽也逐漸放下多年對爸爸的不滿,解開兩人的心結,不料媽媽卻檢查出乳癌二期,一家的考驗真多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看著都替他們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