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38373_2034070270052366_6679276875220516864_n.jpg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能夠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
吳慷仁演得超讚!👍
一口氣看了六集,也連哭了六集,早上起床以為自己是因為晚睡才眼睛腫,原來是哭腫的,這部劇很沈重,卻也很真實,用全觀者的角度去探究事情的每一個面向,看完後我不知道我在為誰心痛!
「我們討論到最後總是怪社會體制。」
到底誰做對了,誰又做錯了,我們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殺了人,卻又覺得自己是正義的。
「你們殺的人,沒有我哥少。」
以牙還牙的心態。
若我是受害者
#我要如何去寬容?
#我要如何去放下?
#我要如何去忘記?
若我是加害者
#我要如何祈求原諒?
#我要如何獲得救贖?
#我要如何重新開始?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故事的原型是以<2014年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為主軸,也穿插許多當代台灣的社會議題,探討受害者、被害家屬、加害者等……人物的種種心境,就像看<告白><家規>這類以全觀者角度去了解一切的書籍,從中了解為何有這樣的想法以及背後的難言之隱,觀者可以得知人物的善惡,感同身受的理解角色,最後做出客觀的定論,探究真相。

善惡不是一體兩面的,不是二分法,善惡是個光譜,我們時而走向善,時而走向惡。如何真實的面對自我,真實地找到自我,透過這個故事,你可能將自己投射於某個人物中,承受著他們遭遇到的痛,可能是堅持為犯罪者辯護的律師王赦,可能是犯罪者無辜的家人李曉文,可能是受害者悲痛的父母宋喬安與劉昭國,或是追求收視率的記者,無知謾罵自認正義的網民,又或是擔心受怕的平名老百姓,究竟善惡的標準是什麼?誰對誰錯?

-

談到收視率最高的第五、六集<槍決><槍決後>

大芝拿著話筒同步聽見槍決哥哥的聲響,這幕,我無法完全理解當我是加害者的妹妹又同時是新聞媒體人的狀況下,我該以什麼心情去面對,只用心痛兩個字根本不值足以描繪,曾經是對妹妹疼愛有加,會主動幫忙家事的哥哥,究竟為何會釀起這場悲劇?是什麼讓一個乖巧的孩子變了?法院急著結束一切,撫平民眾擔心的同時讓一個有機會獲得的真相,永遠的消失了。

-

在應思聰身上我們也清楚地看見『標籤』對一個人、對一整個家庭的影響,他的疾病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遺傳,但誘發出症狀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整個社會,來自於身邊人的不看好,或外人的冷言冷語,你可以覺得他玻璃,可以認為他不堅強,但你不能一昧地否定他所付出的努力,『標籤化』可能因此毀掉一個人。

-

透過王赦的訴求,進一步討論『廢死議題』,或許,這部劇改變了我的立場,改變了我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但實際上這個社會適合什麼處理方式,仍然是所有人共同要面對正視的,當有人質問王赦為什麼要替加害者辯護,他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規範可以解釋,但他內心很清楚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要去做這樣的事,他是多麼希望不理解的人可以試著去理解,去知道犯罪者的內心轉變,他是多麼希望曾經得自己也有人可以幫助他,給他一線希望。這個社會需要一些刺激,刺激討論,讓一線希望漸漸變成一曙光,漸漸讓整個社會明亮,籠罩著善良與信任。

-

一個好的戲劇或電影,可以刺激整個社會對話。

-

編劇呂蒔媛提到創作這個故事起初的想法來自於恐懼,怕自己會不會哪天走在路上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她希望藉由<與惡>讓大家了解事件,甚至去思考如何預防,透過這個故事,給社會一個療傷。

故事的結局很是美好,善惡的對話與角色的生活都一如往常地進行著,似乎暗示著現實也是如此。

 

劇評。遺失的二分之一\\不要以為只有你有秘密。

劇評。《想見你》大補帖\\每一次穿越,我都會無可救藥地更愛上你

劇評。《想見你》\\只有你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相遇才有意義。

arrow
arrow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