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律師呂秋遠也分享他的觀影心得,強調《返校》就像樣品屋,時間、地點、樣貌都一樣,卻不是真正的預售屋,單看《返校》是無法真正體會當時的社會狀態,但他仍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看樣品屋長什麼樣子好嗎?」

-

許多人看完電影後都會在朋友圈分享 #致自由 ,將我們現今擁有的高度自由與電影裡為自由犧牲生命的情景直接做連結,套上近期常見的名言「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察覺它的存在。雖然電影結尾部分本身就很明確指出本片主軸是自由,張老師也不斷對魏仲廷說「你一定要活下去,一定會等到自由來臨的那一天。」我承認現今我們所行所言的自由確實得來不易,但,自由這件事其實就像正義一樣難以定義,我認為本片最後以自由作為結尾是有些單薄的,好似刻意要與最近的某些事件做出過大的連結,民眾盲目地高呼『#致自由』的口號,就像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為國奉獻=聖人」,也像今日社會常見手法的「造神運動」,若反思,是不是這些想法推動著更多人犧牲的不幸?

 

『自由』V.S『人性』

也有不少人在看《返校》時大淚崩,我本身也算是個很容易在看電影時因為劇情而落淚的人,但看這部電影時卻沒有像其他人,因為對比現今自由下,為當時政府帶給百姓的恐懼而感到心痛流淚的狀況,我只是不停的思考著:會被封查而導致犧牲,那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嗎?(在此,我一定要申明,我非常認同現在的自由得來不易,但這部片的主題不該放在『自由』上面,應該更重視於『人性』。)會這麼認為的其中一部份原因是上段所提及,我們這樣提倡著要記得自由有多重要,自由是以多少犧牲換來的,彷彿變向的在推著大家犧牲,為自由挺身而出,怎麼想都覺得這種想法很不對勁。讀書會裡的阿聖、文雄他們其實也怕被抓也怕死呀,難道只因為身在讀書會就必須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樣聖人思想嗎?片中阿聖也說了:「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不過是看幾本書而已。」但他們還是因為方和魏的自私而受到波擊。另一個原因在於看完電影我只有一個總結:所以說,《返校》是愛情片?方芮欣因為自私的想獨佔愛人選擇告密,魏仲廷因為喜歡學姐就擅自借她禁書,導致整個讀書會都被查出,最後造成大家的死亡。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我們有著獸性和惡魔性,但同時也有著神性;我們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著愛他主義的欲求。」

一句是探討『記住』的重要,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記得獲得自由是件多困難的事,記得感謝那些讓現在能夠自由的所有努力;一句是講述『人性』的多面向,這句我認為才是整部電影的精隨,卻因為大家一直討論自由而被忽略,劇中其實探討更多的是面對抉擇時的人性善惡,以及面對自己一時犯的大錯之後,如何正視它而後獲得重生和救贖。

-

電影中除了把我嚇到大罵髒話的幾幕外,有三幕是又可怕又令我喜歡得印象深刻。

燈光搖晃,人影若現。

魏仲廷帶學姊到讀書會平時讀書的防空洞去確認大家的狀況,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家認真書寫什麼的模樣,畫面特別毛骨悚然,大家指控魏仲廷帶告密者來幹嘛,透過眼神和燈光閃爍讓人產生暈眩感,鏡頭高速旋轉、燈影搖晃、閃現一幅幅人像,越來越多的死者頭像貼滿整個防空洞

這一段實在是太嚇人了,再血腥的畫面我都不太害怕,但一看到那些頭像我就受不了,黑白照片上雙眼惡狠狠瞪著你的感覺,就好像看到犯人的臉孔一樣令人作嘔。

「他不再就好了。」

媽媽向菩薩許願那幕,在那個燈光氣氛下一直唸著菩薩保佑本身就是件很詭異的事,還轉頭微笑對著方芮欣邪惡得說出這句話,超驚悚的!學姊一定是被嚇到腦袋短路,才做出跟她媽一樣的事,她明明就無法接受媽媽事告密者卻又把自己也變成告密者。電影先解釋媽媽的作為及其理由,然後繼續推敲出方芮欣的心境轉折,她想被在乎的愛情演變成一場可怕的大屠殺,其理由也再簡單不過,只是希望「她不再就好了。」

布袋戲的隱喻

阿聖玩弄掌中布袋戲這幕是全片中最令我喜愛的部分,導演透過布袋戲將真相一層層剝開,完美的隱喻魏仲廷因罪惡感而忘記自己也是出賣大家的罪人。

「我發誓我誰都不會說。」

「你對誰發誓?

擷取.PNG

另外有一幕我挺問號的,為什麼方芮欣可以從魏仲廷的脖子拿出一本禁書,這個部分除了製造恐怖還有什麼意義?有人可以給我解答嗎?

arrow
arrow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