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x360.jpg

 

《少年的你》因為涉及敏感議題而在原先預計上映的前三天,突然遭到禁播,所有千璽粉及周冬雨迷期待已久的喜悅,都只有落空繼續等下去,如今時隔半年後,依照中國政府期許下,內容必須帶給人民正向思想的版本,終於重新上映,短短三日便破上億票房,網路評價更高達8.4分,不過,所謂人紅是非多,觀眾多問題也就跟著多,不少影評人認為此片根本就沒有口碑這麼好,演員演技情緒到位,但剪輯和故事走向卻令人眼花撩亂;更有人提出《少年的你》是否有抄襲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的嫌疑,認為劇情結尾的概念根本一模一樣。
針對以上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關於《少年的你》這部作品的基本資料。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jpg
本片為2015年由福斯探照燈公司在美國發行的青春成長電影,改編自杰西·安德魯斯的同名小說《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並榮獲2015年聖丹斯電影節的最佳美國電影劇情獎,故事講述片名中三位主角在高三相遇後發生的一連串生活。
-
個性孤僻且在學校擔任小邊邊的格雷格,從小到大唯一的朋友就只有鄰居厄爾,他們喜歡一起翻拍經典電影,用不同的拍攝手法惡搞電影橋段或經典名言,十年間他們共同拍攝了數十部作品作為平時的休閒娛樂。
格雷格因為不善交際又害怕自己無法融入校園中的各種群體,選擇不真正加入任何團體而是遊蕩於各人群中,看似與大家都很要好沒有任何殺傷力,實際上卻是團體中無存在感的過客,甚至為了避免與人有更多的接觸,下課及午休時間就躲到老師的辦公室和厄爾一起看影片,就這樣平靜的度過兩年雜亂的高中生活。
高三剛開學不久的某日,媽媽叫他去探望一位同校卻毫不認識的女同學,是媽媽的朋友的女兒,與格雷格同屆,最近被診斷出罹患白血病,剩下不長的時間能活著,格雷格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仍心懷慰問的去探望瑞秋,兩人逐漸認識、熟悉並習慣彼此每日的陪伴,相互了解後,格雷格也向瑞秋分享自己與厄爾的電影惡搞作品,為了達成瑞秋的願望,他和厄爾決定偷偷的製作一部關於瑞秋的原創電影。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要了解一部電影就要先了解它的時空、了解它的歷史背景。
《唐人街》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看第一遍時我甚至不認為它哪裡致勝,更覺得片中偵探男主傑克也未免太遜,對高先生的罪刑無能為力還眼睜睜看著莫太太被槍斃,一切偵查都成徒然。但看第二遍、第三遍…很多遍加上好奇心驅使我收集資料後,才算真正意義上開始了解這部電影。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jpg

「當事人明明很痛苦卻都沒有表現出來,別人反倒替她難過落淚,這就似是而非了。」
「我知道這樣很似是而非,但...我可以哭嗎?」
-
每每看到這類的故事,就會不自覺的想起自己的故事,戲劇總能來回穿梭於時間中,交代來龍去脈,精準地抓到第一次見面的畫面以及最後圓滿的結局⋯⋯我和他的故事,若時間拉長,也如此動人嗎?
-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然發現的一天》2.jpg《偶然發現的一天》.jpg

 

《偶然發現》是一部關於「尋找生命意義」的作品,前面幾集確實會受女主端午積極想改變自我命運而感動,但越後段越像模糊焦點,搞不清楚編劇是想要好好撒糖寫愛情故事還是想要擴大議題討論命運的價值。不少人棄劇主要原因也是如此,我個人是喜歡看甜劇的,但有深度的甜劇我更愛,本劇讓我深深覺得編劇有極大的野心想對「人的意義」、「只要勇於嘗試,命運是能夠被改變的。」這兩個觀點進行討論讓觀眾反思,只可惜似乎為了捉住大家都愛看甜寵劇這個商業手法, 失去了一點感染力,更多了一些銅臭味。
-
當然,不可否認本劇還是一部值得品味的佳作,在不少細節裡都能夠看見編劇的用心以及想透過作品述說的話,劇中的哲學思辨被巧妙的設計於情節中,拋開愛情故事的干擾,端午的執著不放棄、河路(一天)的勇於挑戰命運、白經不重蹈覆徹的尋回真正的自己,每一個人物就投射著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不同的人生哲學,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總有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鬼嚎野人.jpg

No child left behind.
「你只是沒被發現,不代表你不存在。」
「不是我選擇黑幫生活,是黑幫生活選擇了我。」
-
中文片名真的太糟糕了,埋沒了這部電影的存在,還好電影本身評價很好,藉由觀眾之間的分享,也讓我有機會去欣賞認識。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af6b59cc95e0.jpg

重溫22年前的經典電影,發覺我現在才到了能看懂整部電影深意的年紀,《心靈捕手》拍攝手法單純,以順敘法將威爾「找尋自我」的過程老實紀錄並著重於治療、與人交流及心境上的改變,觀眾可以很清楚看見威爾從一開始偽裝暴躁愛打架的自我保護逐漸打開心胸、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轉變為敢於去為自己的人生冒險,追求成功和戀情。
大一的迷茫想必不會差於威爾對於人生的迷茫,他什麼工作都做,堅持清潔人員、建築工地人員等...都是為社會奉獻,值得尊敬的工作,但他卻無法從中得到成就感,寧可選擇獨自在走廊解一道世界上只有兩個人解的開的數學題,被發現也不敢承認,這是他對自己的不坦誠,他被過去的傷侷限了現在的腳步。蘭博教授發現這名數學天才就像挖到寶石一樣的雀躍,卻發現他是個態度不佳的小伙子,為了導正並使其成為自己在數學研究上的助手,他替威爾找了無數個心理醫師治療他反社會的行為,但每個心理醫師都被威爾激怒離開,最後蘭博只好轉而請求大學同學尚恩教授的協助⋯⋯
-
電影這時才進入尚恩與威爾相互治療的重頭戲,觀影時會稍稍覺得前面的背景描述和人物特質介紹過於攏長,平鋪直述,但隨著劇情發展持續推移,有了前述的劇情鋪陳反而加深觀眾對人物的了解、情緒氣氛的融入,透過威爾在酒吧裡認識的女朋友讓我們知道,他不敢將情感完全交付給另一個人,這也凸顯出電影高潮那段尚恩反覆的說著:「It’s not your fault.」(這不是你的錯。)威爾在尚恩懷裡放聲大哭,他才真正面對自己,接受自己。
-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歡喜.jpg

花了點時間細細品味這部劇,從中思考了家庭和友誼的關係;父母之間的友誼、孩子之間的友誼以及每個家庭不同面向的困境,有歡樂也有傷感,藉由講述面臨高考的三個家庭將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縮影呈現出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小歡喜其實也不過如此而已。

在中國,一家一孩子是政策所致,一家三口爸媽的所有期望也就全都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全部的關愛、寵愛、照料都壓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辛苦父母更是辛苦,尤其是高三即將面臨人生轉捩點的學生,每天光課業壓力便是喘不過氣,回家若又得面對爸媽的希望與期待,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卻反倒成了委屈自己,劇中的英子最令我感同身受,她一方面的想逃離媽媽給她的人生規劃;一方面又特別心軟,不願意看媽媽因為自己而失望,這種找不到平衡的感覺特別難受,浩瀚無邊的宇宙是她唯一的壓力出口,高考越逼近,她與媽媽的關係越是緊張,幾次抗爭最終都無法說服父母更無法獲得她想要的支持,劇中僅十七歲的英子自己也很清楚,她和她媽的關係就像塑料姊妹花,一碰即碎

果然,對別人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即使是自己的媽媽皆是如此,我不像英子這麼乖這麼替人著想,有時我都覺得自己太自私了,但「能追夢的人都是自私的」這句話實在是太中肯了,若我以一個觀眾的旁觀角度看英子家,論對錯,兩人都心軟、兩人都太愛對方,只不過是方法上出了問題,英子媽既傲慢又自以為,她以為幫英子完整的規劃了美好的人生,英子就能夠幸福快樂?她以為只要上了清華、北大第一志願,英子的未來就是前途光明?她以為她為英子的付出是用這些美好成績單就能換的回報的?我有時候真的特別不懂,為什麼教育者本身校譽自己的孩子都這麼壓迫呢?是因為他們本身也是這麼成長的嗎?

反觀方一凡一家就歡樂多了,方圓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跟我媽一個樣,開明、好溝通、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並且尊重又支持,平時也稱不上是放養,但理性與孩子討論規畫人生道路這點是極少數家長才能真正做到的,童文潔雖然對方一凡也相當嚴厲,但卻不會給予情緒勒索讓孩子受不了,懂得自我反省並改進這一點是在文潔身上最大的優點,英子媽反倒是永遠想不明白這一點道理,不理智的胡思亂想還強加給家人,離婚原因劇裡沒準確表明,卻也都有跡可循。另外,每每看到文潔情緒激動的大罵大哭胡亂嚷嚷,我就覺得特別搞笑,也就明白了方圓為何每次都在一旁偷笑,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媽媽呢!

至於陽陽一家,雖然多年未見難免有些尷尬,但雙方都做出適當的退讓和理解,使家庭氣氛漸漸融洽,陽陽也逐漸放下多年對爸爸的不滿,解開兩人的心結,不料媽媽卻檢查出乳癌二期,一家的考驗真多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看著都替他們擔心。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名律師呂秋遠也分享他的觀影心得,強調《返校》就像樣品屋,時間、地點、樣貌都一樣,卻不是真正的預售屋,單看《返校》是無法真正體會當時的社會狀態,但他仍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看樣品屋長什麼樣子好嗎?」

-

許多人看完電影後都會在朋友圈分享 #致自由 ,將我們現今擁有的高度自由與電影裡為自由犧牲生命的情景直接做連結,套上近期常見的名言「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察覺它的存在。雖然電影結尾部分本身就很明確指出本片主軸是自由,張老師也不斷對魏仲廷說「你一定要活下去,一定會等到自由來臨的那一天。」我承認現今我們所行所言的自由確實得來不易,但,自由這件事其實就像正義一樣難以定義,我認為本片最後以自由作為結尾是有些單薄的,好似刻意要與最近的某些事件做出過大的連結,民眾盲目地高呼『#致自由』的口號,就像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為國奉獻=聖人」,也像今日社會常見手法的「造神運動」,若反思,是不是這些想法推動著更多人犧牲的不幸?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3.jpg

曾經調查過本案的刑警在919號報導出來後說:「這個世界還是有正義的。」

 

《殺人回憶》導演奉俊昊:「犯人一定也進戲院看了《殺人回憶》吧!

-

文章標籤

曾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